伏湛:文能讲学,武能降贼
伏湛,字惠公,东汉琅邪东武人,历任平原郡太守、大司徒,封阳都侯。
今天咱们聊一聊诗书传家400年不衰的伏湛家族。
伏湛是西汉著名经学家伏生的后代。伏氏家族世世代代书香门第,诗书礼仪传承不绝。伏湛的父亲伏理,也是当时名儒,曾专门为皇帝讲授《诗经》。伏湛本人继承良好家风,自幼生性孝顺友爱,年轻时继承父业,设坛讲学,传经布道,弟子多达几百人。
汉成帝时,伏湛被选为博士弟子。更始帝刘玄即位,伏湛被任命为平原郡太守。更始政权只存在了两三年,当时天下扰攘,各地官员纷纷起兵,各路英雄逐鹿中原,都想在乱世中出人头地。平原有位郡国守相的属吏稳不住了,谋划要以伏湛的名义起兵。危急关头,伏湛斥责他迷惑百姓,兴风作浪,危害家国,就把他抓起来立即斩首,并将首级挂在城墙上示众,昭告百姓,借以稳定大局。我们常说压舱石,伏湛真正是平原郡的压舱石。在伏湛的竭力维护下,平原郡安然稳定,更始年间没有发生兵祸,从而保全了一方百姓。
保持定力,不随波逐流,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。但是,波有高低,流有大小,一般人只能在池塘里抵风定波,在湖泊里也许会被一风卷走。两汉交替时期,王莽篡政,赤眉起义,更始皇帝也是过客。伏湛所面对的局势,不是风波,而是惊涛骇浪。伏湛面对滔天大浪却泰然自若,讲经传道,书声朗朗,终年不废。不仅如此,伏湛还对妻子说:“一旦粮食歉收,国君都要撤减膳食。如今百姓都在挨饿,我怎么能独自饱食呢?”于是也同大家一起吃粗粮,将自已的俸禄全部用来赈济乡里百姓,前来依附他的达一百多户人家。人的能耐不是天生的,如果没有伏湛饱读诗书后的时代洞察力和时势辨别力,危如累卵的平原郡不可能安然无恙。
东汉开国后,光武帝刘秀知道伏湛这人靠得住,特意征召伏湛,拜为尚书,让他主持审定原来的各种制度,负责处理机要事务。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,刘秀让伏湛代理大司徒的日常工作。刘秀每次出征,伏湛都是镇守后方的主心骨。光武初年,局势比较乱,盗贼徐异卿率一万多人占据富平,官兵连续攻打也不投降。徐异卿放话:“我只愿意向伏公投降!”伏湛来到富平的当天,徐异卿果然就投降了!由此可见伏湛的威望。建武三年,伏湛代替邓禹担任大司徒,封为阳都侯。后来刘秀嫉妒伏湛的能力和声誉,借故将伏湛免职,不让他参与政治。
南阳太守杜诗是个做事认真的人,他越级向光武皇帝举荐伏湛,有些打抱不平的意味。不妨看看杜诗越级举荐的奏疏,也好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了解伏湛。“陛下深知其能,授以宰相重任,众贤百姓,仰望德义。后以微小过失免退,久不复用,有识之士感到痛惜,儒生士子感到伤心,臣私下为之惋惜。伏湛容貌堂堂,智略谋虑,朝廷的集大成者。从童子立志,至白首而矢志不衰。行动足以向导王室,名气足以光示远人。”杜诗语气恳切,言之凿凿,让光武帝刘秀无以辩驳,不得不重新考虑伏湛的任用问题。
建武十三年夏天,朝廷再次征召伏湛,拟定重新启用。光武皇帝命令尚书选好拜官的日子,设宴款待伏湛。然而,天命难料,伏湛在光武帝的召见宴会上不幸中暑,没来得及到任就去世了。
伏湛家族崇尚和谐,知书达礼,清静无为,从不好斗,因此,人们称伏家为“伏不斗”。伏湛去世后,子孙后代把读书作为立家处世的第一要务,耕读不辍,连续180多年继承爵位,让人赞叹不已。老话说:诗书传家,不止十代。听了伏湛的故事,还有人会认为读书无用吗?
◼伏氏家族从秦朝时候就以诗书礼仪传家,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,比两汉400年基业还要久,真可以说是书香门第继世长的典范。(维宏)
上一篇: 孔奋:为官富庶之地,始终两袖清风
下一篇: 羊茂:廉不言贫,勤不道苦